孙膑为啥被挖去髌骨?1972年山东出土一竹简,为世人揭开真相

孙膑为啥被挖去髌骨?1972年山东出土一竹简,为世人揭开真相

根据现有的史料,孙膑的膑刑往往被认为是庞涓所为。然而,很多人不了解的是,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恩怨并非那么简单。春秋战国时期,各大思想流派争鸣,许多历史人物成为了自己学派的领袖,例如孔子、墨子、庄子等人,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学派。庞涓和孙膑的导师,也是这一时代举足轻重的智者——鬼谷子。鬼谷子不仅在战略纵横上有极高的造诣,他的学问也培养出了大量令人瞩目的弟子。

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,他的“纵横术”堪称无敌,许多弟子都凭借这一技艺改变了历史的进程。孙膑与庞涓,便是鬼谷子门下的高徒。除了他们,还有苏秦、张仪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谋士。鬼谷子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才俊,也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。而孙膑能在鬼谷子的门下脱颖而出,足以证明他在纵横术上的卓越才能。

然而,孙膑与庞涓的矛盾,也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中悄然滋生。庞涓早于孙膑拜入鬼谷子门下,然而他的学术进展不如孙膑快,最终被后来的孙膑超越。庞涓曾自认为自己是天才,然而孙膑的才华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庞涓对孙膑产生了深深的嫉妒心,而孙膑的卓越表现也让他倍感羞愧。尤其是在两人各自的事业取得进展后,庞涓更是对孙膑怀恨在心。

事实上,孙膑与庞涓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事业方向,但他们之间的恩怨却始终没有消散。庞涓身为魏国的大将军,在权势的巅峰仍不忘报复孙膑,尤其是孙膑刚刚出师不久,凭借“围魏救赵”的奇谋一举成名,庞涓的心中更是充满了嫉恨。

庞涓为什么会如此痛恨孙膑?这要追溯到1972年出土的竹简。竹简中记载了庞涓与孙膑之间的深刻恩怨,以及庞涓对孙膑施加膑刑的原因。庞涓在魏国获得了国君的青睐,身居高位,然而他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孙膑的出色表现和曾经的羞辱。庞涓认为孙膑并不如自己,但却压制了自己多年,因此心中积累了极大的仇恨。为了彻底报复孙膑,庞涓决定设计一个阴谋,用自己的师兄身份将孙膑骗到魏国。

当时孙膑已小有名气,庞涓以师兄的身份向他发出了邀请,希望他前来魏国共谋大计。孙膑并没有多加防范,毕竟他曾经和庞涓有过师兄弟之情,也未曾料到庞涓会如此狠毒。在孙膑到达魏国后,庞涓立即将他囚禁并捏造罪名,最终对他实施了残酷的膑刑——剜去膝盖骨,并在孙膑脸上刺上奴隶的字。这一暴行不仅从身体上摧毁了孙膑,也从精神上给了他莫大的侮辱。

然而,庞涓未曾想到的是,孙膑并未因此屈服。尽管身体和精神遭受了极大的打击,孙膑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才华。后来,齐国国君对孙膑的军事才能十分赏识,尽管他身心受创,但依然被任命为重要职务,成为齐国的顶尖谋士。

在历史上,孙膑的形象一直是正面和乐观的,他的聪慧和坚强深深打动了人们。然而,随着竹简的出土,人们对于孙膑有了更深的了解。孙膑不仅仅是一个善良且乐观的人,他作为谋士,也展现了残忍的一面。例如,他曾让两位武功较弱的将领前往必死的关卡,只为了吸引敌人注意,为自己的军队争取时间。

因此,孙膑的形象不再仅仅是光辉灿烂的一面,他同样拥有复杂的多面性。作为一个历史人物,孙膑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好人或坏人,他的性格中既有光辉的一面,也有阴暗的一面。这种复杂性与立体性,让他成为一个更加真实、更加有血有肉的人,也让他更具人格魅力,令后人深深折服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